虎头,是吉林省的一个边陲小镇,坐落在完达山的余脉虎头山上,面临乌苏里江,与江对岸的达利涅列琴斯科市隔江相望,尽管这里被遍地的沼泽湿地所包围,但在某种程度上,这里却又是一处兵家重地,至少对于滨江守备司令部而言,这是一处兵要之地。
十年前,几乎是当年的“朝鲜军”的先头部队抵达了这片三江交汇的沼泽之地时,随即派出兵要参谋对这一地区进行测绘、勘探,次年开始在这里住扎重兵,并秘密修建虎头地下要塞,不过,说这是要塞,实际上却只是一个半永备工事。
对于以俄国为假想敌的东北军司令部认为,“虎头恰似正对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乌苏里斯克咽喉的匕首,又像直插俄国滨海边疆区心脏部位的长矛枪尖。不能不看到虎头作为天然的桥头堡,凭借周边的大沼泽地带,完全可以抵制敌人的奇袭和机动作战”。
一语道破了日军的天机,这里是抵抗俄国的最前沿,同样也是进攻俄国的桥头堡。之所以是进攻俄国的桥头堡,原因再简单不过,根据参谋部制定的作战计划,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最关键之处甚至并不是攻占双城子的俄国筑垒区,甚至不是沿着铁路直逼符拉迪沃斯托克。对于东北军而言,第一阶段的核心是能否占领滨海总督区,能否切断滨海总督区与阿穆尔沿岸总督区之间的联系。
滨海总督区为何重要?
数字往往更能充分说明问题,滨海地区的人口是230万,相当于远东区人口的70%,西伯利亚地区人口的50%都集中于滨海总督区——除此之外,这里还提供着西伯利亚90%的稻米产量以及40%的小麦生产,同时还云集着西伯利亚地区70%的工厂。
当然,也正是因为其重要性,俄国驻远东地区13。5万军队中的近11万人皆部署于滨海总督区。可以说,滨海是西伯利亚的心脏,只要要下了滨海,就等于打下了半个西伯利亚。
也正因如此,在参谋部的计划之中,占领滨海、切断滨海与阿穆尔之间的联系,就成为计划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对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占领。
而也正是因于这一核心,才会使得虎头的位置显示出了其重要性,其在地形在军事上更为重要,虎头北的猛虎山由三个山丘构成,远眺,有虎尾、虎身、虎头之分,如凶猛的卧虎之态,形象极为逼真,高昂的虎头,隔江雄视着的达利涅列琴斯科市、达利涅列琴斯科铁道桥、西伯利亚铁路。这里可以直接渡江进攻苏联;可以支援绥芬河、东宁正面的东北军主力向海参崴地区进攻;可以阻止从伯力南下增援的俄军;可以切断对面俄国的铁路水路运输。换句话来说,部队从这里出击,可以将滨海与俄国分割开来,从而令东北军主力可以从容不迫的瓦解俄国人的抵抗。
从十年前开始,无论是基于防御亦或是进攻的需要。东北军便开始在虎头区域构建防御阵地,其阵地以猛虎山的东、中、西三个山丘为核心,周围是沼泽地带,形成难以通行的天然屏障。猛虎山阵地为虎头要塞的中枢部,同样虎头边境守备队司令部所在地。不过受限于资金,这里从未曾修建过永备的军事要塞,而是用枕木以及土石构成的简易要塞,只有局部地区采用钢筋水泥堡垒加固,大多数地区都是那种简易的半永备工事,工事上面的自然植被茂密,不见一点人工痕迹。
不过尽管以西方的标准来看,这座要塞远还未达到要塞的标准,但是由沈阳兵工厂生产30公厘要塞炮却早已经完成部署,这种海军岸防要塞炮,实际口径为305毫米,以45度射角射击时射程超过三十公里,而其部署在虎头要塞的时间,与沿乌苏里江铁路筑通的时间前后相差仅只有一个月,是为了从虎头要塞对沿乌苏里江环形铁路实施炮击,在战时可以破坏远东的铁路系统,切断海参崴与伯力之间的陆地联系,这样滨海总督区的俄军便会被分割成为孤军。
2月3日,凌晨时分,在绥芬河以及满洲里的山地、草原上的三十余万东北军以及上千门大炮,在黑暗的静寂中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时,而在灯火通明的虎头要塞内,此刻是凌晨6时15分。要塞内的每个人都在看着时间,每个人都觉得喉咙发紧,所有人的心脏都在砰砰地跳动着。
此刻,这种诡异的沉寂令人难以忍受,那些在河边的冰雪地中身披白色被单的战士们,更是持着步枪,尽管他们的目光坚毅,可是那握着枪的手却因为过度的紧张而令关节用力过度,显得有些发白。
士兵紧张,军官同样也极为紧张。
6点09分,要塞司令周成礼中校又一次紧张的看着手表。但随着分针在表盘上的移动,针对前方处在一片寂静和黑暗中的俄国的这场战争不可避免地逼近了。而他们则将打响这场战争的第一炮!
“测量准确吗?”
又一次周成礼大声询道,像是怕电话员不清楚他的命令似的,他又一次追问道。
“三十厘大炮的测量准确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